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解析

鲜活非遗记忆

华夏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海桑田之后,中华大地还有多少前人留下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呢?朝代更迭让我们失去了太多的历史记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在高速运行,文化建设和保护被重新提上日程,并在多项国家级文件纲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作为重点项目推崇。

总书记还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于是有了非遗馆的存在。非遗馆的主角是被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们经世世辈辈之口耳相传、把手相教,依然在这世上留有一片生机,成为寻常里的一抹亮色。

 

中国的非遗现状如何?

 

1.数目多,种类丰富。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2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从缂丝、苏绣到昆曲、评弹,从唐三彩、杨柳青到川剧变脸、少林功夫,非遗涵盖种类广泛。此外,中华大地上的非遗项目约十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进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项目为1372项。这体现了中国日益提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于增强遗产实践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国际层面宣传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都具有重要意义。

 

2.非遗建设简单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在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的今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走向变异和消亡。中华大地不缺好的非遗文化,但是很多地方执政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的思路还仅仅局限于对文物的实物展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虚拟的行为文化,简单的实物展陈不能延续非遗精髓。行为文化本是虚,如继续用一种传统的固化展示模式,这不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而是对非遗文化的毁灭。

 

作为一个善于挖掘中国非遗文化的创作型团队,如何去研究非遗文化,体验式展示非遗文化,活态演绎非遗文化,传承千年文明史,用心去创作一个不一样的非遗文化体验型展示馆,这是一个多元化复杂课题。非遗文化展示内容策划、空间艺术设计、活态形体构思、场馆的运营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建设者手中诞生出一部精品工程这是众望所归。作为国内“馆”工程策划设计施工创作型企业,易道展示设计研究中心和热爱和关注非遗展示文化的读者一起分享非遗馆建设中的不同时间段的疑难杂症,抽丝剥茧式的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打造一座非遗馆?

 

1.深挖文化内涵。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深具历史性。非遗背后是当地的文化特色、手艺传承、匠心独运。挖掘非遗,是用一条主线将整个展馆串联起来,是将这些故事推到大众面前,将手艺人与他们的技术、生活展现出来,让观者走近这些神秘,使非遗更加亲民更加贴近群众,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并扩大非遗传承队伍。

 

2.非遗活态化展示。一个物品、一种技艺怎样才能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变“活”,赋予它鲜活的生命。非遗馆里最常见的就是固态的展陈,最缺乏的就是眼前一亮、见之不忘的生命力。通过VR、沉浸式剧场、时空连线等兼具科技性与创新性的展陈手段,既能丰富展陈内容,又能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让非遗“活”起来。


3.与文旅结合,拓展空间功能。如今的城市文化客厅已从具有单一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升级为多种功能组合的文化综合体,非遗馆运营者需要结合居民、游客的需求和文化消费习惯,在固定空间基础上进行业态延伸,拓展空间功能,打造复合型文化消费场所。这样可以提高场所吸引力和人气值,这种吸引力又能促进消费者的消费,以高口碑带动新客源,实现良性循环。


4.跨界传播合作。非遗要被传承创新,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广为人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纳入新鲜血液。非遗馆可以与当地融媒体平台合作,组织非遗演艺活动或讲座论坛,进行宣传推广。还可与当地高职等技术学校联动,在校开展非遗相关的美育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又在无形中吸纳一批未来的传承者。

 

5.文创品牌创新。非遗馆因其自身承载的历史文化与非凡技艺,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创周边前景。但文创产业要做大做好,离不开特色与创新。所以非遗馆可以开辟文创部门打造文化特色,或与其他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丰富文创种类,提升文创品质,将这优势无限放大,也不失为一个宣传推广传承的渠道。


.